从失怙少年到抗日名将
李建华 王维芳 文/图
民国期间,仁寿县出了三位赫赫有名的师长,其中两名均来自文宫场。多数仁寿人知道,文宫场上有个潘文华,但极少有人知晓,当年的文宫场,还有一个与潘文华齐名的人,叫董长安。
大军阀、抗日名将、爱乡将军、孝顺模范……贴在董长安身上的标签,大多数要从那座著名的“董宋大本堂”说开去。今天,斯人已去,名楼成空,拾起历史的雪泥鸿爪,望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董长安。
董宋之间 命途坎坷
清光绪十一年(1891年),浦江县寿安镇人宋兴添了个儿子,这个糕点铺雇佣工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果断取名为“珩”, 即佩玉上面的装饰性横玉,表字“长安”,希望他免遭流离,一世平安。
两年后,宋兴去世,小宋珩跟随母亲,远嫁仁寿县文宫场。宋珩的第二任丈夫姓董,也是贫农之家。苦日子没变,只是按乡俗,随母出嫁的子女更姓名,宋珩变成了董宋珩。
养父董明鉴人如其名,是个风水先生,常年奔走在外,为人测看阴阳宅地以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家主持家务,抚育儿女,起早贪黑。“要努力读书,长大才能扬名声显父母”,这是董夫人常常对董长安说的一句话。
辗转中艰苦生存的董宋珩没有辜负母亲的愿望,自幼早慧,年仅8岁即能替人写对联,字迹端正,深获族人、亲戚、邻友的称赞。看准了董长安是棵好苗子,族人没有嫌弃这个随母改嫁而来的孩子,纷纷伸出援手,资助他进入仁寿高小学习。从高小毕业后,董长安考入成都陆军学校,后又考取河北保定军官学校,彻底摆脱了生父的雇佣工和养父风水先生的身份。
光明的日子似乎就要来临。
倭寇未灭 何以惜身
保定军官学校,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蒋介石、傅作义、张治中、白崇禧……一个个对中国现代史产生巨大影响的名字都可以从它的毕业生花名册里找到。就读于斯的董长安也毫无悬念地由一名基层连长慢慢升任集团军副司令,中途虽然经历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被捕入狱、加入护国军讨袁等波折,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1935年,44岁的董宋珩已是四十一军中将副军长(军长孙震)。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3个军组成二十二集团军。当年9月,董奉命率部从绵阳出川抗日,经西安转赴山西前线。此后,他在抗日战争中屡建战功,娘子关、徐州、滕县、枣庄和平汉诸役,都留下了他和他的将士浴血的壮举。
1938年,二十二集团军调赴徐州。不久,日军南下,董长安部四十一军先后参加滕县枣庄战役、镇守韩庄阵地,殊死抵抗,为保卫徐州、为台儿庄会战集结兵力争取时间、战机创造了有利条件,赢得了台儿庄战斗的巨大胜利。
同年五月,盘踞蚌埠的日军沿津浦线北上直趋陇海之黄口,妄图与台儿庄之敌配合,围攻徐州。二十二集团军按李宗仁部署,以师、团为单位,逐步靠向鄂北襄樊,阻其西进,董长安坚守指挥所,指挥部队英勇杀敌,寸土不让。日军几度猛犯,因董长安指挥得当,均被击退,保住了鄂北广大后方。战争中,董长安身上多处挂彩,部属劝他回四川休养,他一口回绝:“倭寇未灭,何以惜身?不败日寇,军人之耻。”仍留前线,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